文:CHRIS

過去一年來,接連著出現同性婚姻合法化、美國總統川普意外檔選等議題,民眾對於議題的關注程度逐漸增加,也因此讓民眾對於公共議題的參與程度日漸提高。

然而,討論的過程,常常會因為傳播媒介本身的侷限,使討論的主題難以聚焦,甚至導致不必要的爭端。因此,隨著對於議題討論的需求日漸增高,議題遊戲(Issue Game)透過載體本身對於議題塑造的優勢,提供公共參與一個新的工具。

那麼,就讓筆者帶著大家來了解我們的議題討論出了什麼問題,又該如何解決?

我們究竟在爭論什麼?

在資訊時代,最容易作為資訊傳遞的媒介——文字,有其傳遞的侷限性。克拉克大學的研究顯示:一個人在溝通時,如果他表達的情境並不精確,接收者獲得的語意內容(Semantic meaning,即所表達的文字)則只會佔判斷依據的 7%,非語言訊息(Non-verbal communication)則佔了 93%(延伸閱讀:55-38-7 溝通黃金比例)。

除此之外,當民眾談論議題時,有兩個問題容易發生,也恰恰是這兩個問題,讓群眾容易群情激憤的點:

  1. 難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整個事件
  2. 容易以去脈絡化的角度去批判事件

乍看上述兩點,似乎是關於多數民眾都應該會有的基本素養,為何仍會產生這麼多的誤會呢?就讓筆者帶著各位讀者看下去。

為什麼人類總是難以客觀?

第一點不難理解,感同身受一直以來都是很難達到的狀態,因為我們對任何事物的反應,都只是我們「個人」的判斷,而非事物的客觀狀態。

其中的核心因素是,每一個人對於「判斷客體」都有所不同。簡單來說,當民眾對於某個議題的價值觀有所偏好時,會更傾向於相信大多數人也會有相同的偏好。也因此,導致民眾表面上是在談論同一個議題,實際上雙方腦中浮現出的特定例子卻完全不一樣,因而造成彼此其實是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辯論。

同時,從議題相關族群的角度去思考,是一件難以達成的事。另一方面,我們也難以從議題相關族群的內心去思考,況且我們也難以得知當事人的相關背景資訊。因此,民眾自然不容易以當事人的立場或角度,思考與討論該項議題,有了上述的前提,自然也就難以發現該議題真正的癥結點。

為什麼人類常常不問因果?

另一方面,去脈絡化,其實是人類自古以來生存的必要手段。去脈絡化講白一點,就是不考慮前因後果,只單純從事件的表象或狀態進行理解。

在古代,當人類看見一顆沒有見過的果實時,會依據過去的經驗,以及可能會造成的結果,如好吃、有毒等影響,進行未知事物的推論,以確保自身能夠存活下去。然而,當時間轉眼到現代,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,一樣會下意識進行推論,於是民眾便在尚未具備足夠資訊前,進行評論或意見表達,當然較難以客觀、公正的角度去判斷議題。

於是,民眾常常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,就以自身的經驗判斷表象,卻忽略每一件事可能的前因後果,甚至可能存在的系統與制度問題。

尤其是現今的媒體為了吸引觀眾眼球,越來越以聳動的標題抑或是誇大的內容,去增加被關注的程度,所以民眾從媒體上接收的資訊,因此也同時失真了。

綜合上述因素,這就不難理解民眾獲取的資訊,為何總有各形各色的版本,因而從片面的資訊,去判斷議題內含的衝突與爭議點,甚至會以自身的角度進行詮釋,給予當事人極高的道德標準。

最終,參與討論的民眾反而忽略,站在這個議題中央的其實是人,是活生生會感到難過、脆弱的人類。

議題遊戲的崛起——議題不再只能被「談論」,更需要被親自體驗

根據文章前段,我們可以瞭解單純透過文字表達,會有文字本身的限制,同時在意見的表達上,也容易產生誤會與失焦。因此,議題遊戲透過「營造一個能讓玩家感同身受的情境」並藉由遊戲的元素來讓體驗過程變得有趣(延伸閱讀:遊戲化是什麼?在生活中又有什麼驚人的應用!)讓原本被限制的表達載體,能夠以情境營造的手段,去多面地理解議題當事人的所感所受。

另一方面,也透過遊戲機制來解放自己對於議題的省思,消弭前面提到的討論立足點不一的問題。講白的說,當人們都能夠經歷相同的情況時,才能增加相互感受與理解的機會。

議題遊戲 ,為何崛起?

所謂議題遊戲(Issue Game)即是透過遊戲的方式,讓人們對於議題有情意行為認知上的改變,較知名的例子有:《台北大空襲》、《急診人生》等,分別透過桌遊與網頁遊戲的形式,去述說相關議題的情境。

其中,議題遊戲興起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下列三個:

  1. 民眾對於遊戲和玩樂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
  2. 這個時代的青年,參與議題的比例逐漸增加
  3. 讓民眾參與議題討論,需要有更吸引人的方式

隨著遊戲漸漸為人所接受,甚至開始重視「玩」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。此外,當公民參與開始蔚為流行,當上述這些要素漸漸蓬勃發展,民眾開始發現原來參與議題討論,能夠不只有一種方式!

以遊戲,經營議題

舉個例子讓讀者可以更加深入的瞭解:也許有讀者聽說過「密室逃脫」,即是讓玩家身處在一個營造出來的現場,透過途中提供的線索,逐一把謎題解開的實境遊戲(延伸閱讀:實境遊戲是什麼?怎麼玩?圖文懶人包帶你一次看懂)。

其中,密室逃脫之所以會吸引人的主因,是因為——情境。有了情境,玩家透過體驗故事主角的緊張情緒,體驗解謎過程中實際會遇到或碰到的事物,進而讓玩家能夠「身歷其境」。

退一步來說,民眾之所以會難以理解或同理當事人的想法,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難以「體會」當事人所處的心境與內心的矛盾,而議題遊戲恰巧減低了單純以語言談論所造成的誤差。因此,當民眾在談論議題之前,如果能夠從同樣的心境與內心出發,從相同的現實狀況與聚焦議題開始,縱使,討論的結果仍不會有所不同,但議題討論不再只是陷在失焦的情況而引起爭端,而是能以相同的情境與情緒進行談論,那會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。

在未來,我們可以有更多選擇

隨著科技的發展,議題遊戲的呈現手法也亦趨多樣化。手法從文字、圖片,漸漸的到影片、動畫,甚至互動式載體(如網頁遊戲即是),大眾參與的手段與便利性都增加不少,也因為資訊量的暴增,讓議題倡議者開始思考能否使用更吸引人的方式,促進討論與激起公共的話題熱度。

未來的議題遊戲,伴隨著 VR、AR 等科技設備的崛起,會漸漸以「體驗」作為新興的形式,透過發自內心的感受與想法,從心理層面真正去剖析議題的本質與矛盾。

同時,也因為許多人的自發性投入,所處這個社會的大眾,才能選擇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參與議題討論,甚至因為遊戲的機制設計,而願意自發性去瞭解議題背後的故事與真相。如果當我們在談論議題之前,能夠透過議題遊戲的手段,使民眾達成基本的共識,那該會是多麽美好的事情;如果我們能在辯論時,能以當事人的角度去談論議題,而非以主觀的角度去批判當事人抑或事件,討論的品質又該會有多大的提升?

體驗式的議題遊戲,相信會是下一個世代談論議題時的解答。